中文名称:教育生物学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创刊时间:2013
出版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31-2079/R
国际刊号:2095-4301
邮发代号:4-963
刊物定价:140.00元/年
出版地:上海
时间:2025-05-21 09:12:08
在当今社会,科普在职称评审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它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方式,更成为了衡量医护人员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科普作品比赛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宛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路医护人员纷纷摩拳擦掌,渴望在这场角逐中崭露头角。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若想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这不仅仅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思维,能够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式呈现医学知识;更需要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科普作品的基石,只有内容准确、科学,才能赢得评委和观众的信任。除此之外,深入了解评委的评分习惯与评判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评委们往往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眼光,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作品所传达的知识,还包括作品的表达形式、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医护人员只有摸清这些“门道”,才能有的放矢,打造出更符合评委口味的作品。
那么,科普大赛究竟是怎样的流程与考验呢?这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科室层面的严格审视
一部作品自诞生之初,就如同一个新生命,首先面临的是科室层面的严格把关。在这个环节中,科主任与护士长担任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他们会以专业的眼光,从科学知识的精准度到医学逻辑的严密性,对作品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考量。比如,他们会仔细检查作品中涉及的医学概念是否准确无误,医学原理的阐述是否符合科学逻辑,数据的引用是否可靠等。只有当作品在专业性上表现出色,制作水准达到一定标准,才有可能获得科室的推荐,进而迈向更高层级的激烈角逐。这就好比一场初赛,只有通过了科室这一关,才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医院内部的激烈竞争
在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当众多科室的成果被集中展示时,这就如同一个百花齐放的盛会,每个科室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那些制作精良、紧密贴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作品往往更具竞争力。制作精良意味着作品在表现形式、画面质量、音效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能够给评委和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而紧密贴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则体现了作品与医院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得到医院的重视和支持,也更容易被推荐参赛。例如,如果医院重点发展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那么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科普作品就更有可能获得推荐。
⭕卫健委的深度审核
各地卫健委在科普作品比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会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度核查。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考察作品是否弘扬正能量、是否紧扣卫生健康宣传的核心脉搏。正能量是社会的主旋律,科普作品作为传播医学知识的载体,更应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作品要紧扣卫生健康宣传的核心脉搏,关注当前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问题和热点话题,为公众提供有用的健康信息。此外,卫健委还会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医院的实际情况,合理统筹选送比例,力求实现不同层级医院在科普推广上的“点、线、面”协同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科普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更多的医院和医护人员有机会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共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编辑的快速筛选
在科普作品比赛的初选阶段,面对海量的作品,编辑们往往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以“秒”为单位来裁决作品的命运,这就像是一场闪电战,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如果作品在前10秒内无法抓住编辑的眼球,那么即便后续内容再精彩,也可能被无情地略过。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编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有价值的作品。此外,参赛者还需注意避免出现错别字、版权隐患等细节问题。错别字会给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影响作品的整体质量;而版权隐患则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给参赛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提交作品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专家的多维度评审
当作品通过前面的层层筛选,进入最终的评审阶段时,就会迎来专家们的多维度评审。评审团会从科学性、传播力、大众共鸣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审核。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只有内容科学准确,才能让公众受益。传播力则关系到作品能够影响多少人,一个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具有广泛的传播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大众共鸣则体现了作品与公众的贴近程度,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评审团通常由9 - 17位评委组成,奇数阵容确保了决策的公正性,避免了因意见分歧而导致的平局情况。在综合考量作品实力与全局平衡后,评审团最终会确定大赛的优胜者。这一过程就像是一场严格的考试,只有那些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的作品,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科普比赛需关注的注意事项
✅1、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科普作品若想取得成功,首要任务便是明确目标受众。这就如同射箭要对准靶心一样,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评委的年龄段和审美偏好是关键考量因素。通常情况下,评委多为45 - 60岁的资深专家,他们在医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因此,在选题、表现形式和背景音乐的选择上,需充分贴合他们的审美倾向。比如,在选题上可以选择一些与中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较为稳重、大气的风格;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舒缓的曲目,以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2、选题需兼具趣味、热门与新颖
选题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选题能够迅速吸引评委的注意,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
有趣: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让评委产生共鸣。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关于饮食健康、运动健身的话题,这些话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评委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更容易产生共鸣。
热门:紧跟社会热点,展现作品的时效性。社会热点往往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科普作品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创作,就能够借助热点的热度,提高作品的传播力。例如,在疫情期间,关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方面的科普作品就非常受欢迎。
新颖:关注新技术或新发现,体现作品的创新性。医学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领域,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科普作品如果能够及时介绍这些新技术、新发现,就能够让评委感受到作品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常见:选择大众熟悉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增加作品的亲和力。大众熟悉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兴趣,也更容易让评委理解和接受。比如,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对这些疾病的科普作品就会更有亲和力。
✅3、合理控制作品时长
对于视频或动画类科普作品,建议将时长控制在3 - 5分钟左右。时长过短会显得内容单薄,缺乏深度,就像一篇文章只有寥寥数语,无法充分表达主题;时长过长则容易让评委失去耐心,就像一场冗长的演讲,让人昏昏欲睡。需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内容精炼且信息丰富。可以在开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出主题,中间详细阐述医学知识和观点,结尾进行总结和升华,让评委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取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4、精心选择表现形式
常见的科普作品形式包括图文、视频、动画和表演,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图文:制作成本低,适合混排,且参赛者数量相对较少,竞争压力较小。图文形式的科普作品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直观地展示医学知识,适合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内容。而且,由于图文作品的制作相对简单,参赛者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比赛中可能会更容易脱颖而出。
视频:真人出镜需注意形象和表达,避免上镜成员过多导致重点不突出,从而影响评分。视频形式的科普作品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通过画面、声音等多种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在真人出镜时,要注意形象得体、表达清晰,突出重点内容,避免因为人员过多而让观众感到眼花缭乱。
动画:可使用简单制作工具,适合系统学习过相关技术且实力较强的团队。动画形式的科普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创意性,能够通过生动的动画形象和精彩的剧情展示医学知识。不过,动画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投入,适合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团队。
表演:难度较高,需高质量剧本和专业排练,建议谨慎选择,避免因难度过大而影响作品质量。表演形式的科普作品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医学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表演形式的难度较大,需要高质量的剧本、专业的演员和精心的排练,否则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作品的质量。
✅5、注重字体与配色搭配
字体颜色要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确保清晰可见。如果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相近,就会导致文字难以辨认,影响评委的阅读体验。同时,需避免使用可能涉及版权纠纷的字体。现在很多字体都有版权保护,如果随意使用未经授权的字体,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配色方案应简洁大方,避免过于花哨,以免分散评委的注意力。过于花哨的配色会让评委感到眼花缭乱,无法专注于作品的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和谐的配色方案,如蓝白搭配、绿白搭配等,让作品看起来更加舒适、美观。
✅6、确保配音质量
配音应使用标准普通话,确保发音清晰、语速适中。标准普通话能够让评委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发音清晰可以避免产生歧义,语速适中则可以让评委有足够的时间理解信息。尤其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有地域特点的方言配音可能会降低获奖概率。因为国家级比赛的评委来自不同的地区,方言可能会给部分评委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若使用AI配音,务必仔细检查断句和语调,避免出现低级错误。AI配音虽然方便,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断句不合理、语调不自然等问题,需要参赛者仔细检查和调整。
✅7、精选背景音乐
贴合主题的背景音乐是提升作品情感色彩的关键。背景音乐就像作品的调味剂,能够为作品增添情感氛围。建议选择经典或民乐,避免使用流行音乐,以免显得过于随意。经典或民乐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与科普作品的主题相契合,而流行音乐则可能因为其时效性和娱乐性较强,而显得与科普作品的严肃性不太相符。音乐节奏应舒缓,避免干扰评委对内容的关注。舒缓的音乐能够让评委在轻松的氛围中欣赏作品,而过于激昂或节奏过快的音乐可能会分散评委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8、设计抓人眼球的片头
一个抓人眼球的片头至关重要,它基本决定了评委是否会对作品产生兴趣。片头就像作品的门面,如果门面不够吸引人,评委可能就不会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建议设计简洁大气的片头,突出作品主题和制作水平。简洁大气的片头不会让评委感到繁琐和压抑,同时能够清晰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核心信息。目前,许多医院和科室已开始使用统一片头模板,效果显著。统一片头模板可以保证片头的风格和质量的一致性,同时也能够节省制作时间和成本。
✅9、完善片尾信息
片尾需体现出团队协作精神,应包含策划、脚本、制作和审核等信息,彰显团队合作精神。科普作品的创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片尾中体现这些信息,能够让评委看到团队的凝聚力和专业素养。避免由一人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团队协作的作品更易获得评委的认可。团队协作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团队协作也能够体现出参赛者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都是评委所看重的。
✅10、引发评委情感共鸣
作品能否引发评委的共鸣至关重要。评委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经历。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主题,更容易让评委产生共情。常见病、多发病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评委们可能自己也曾经患过这些疾病,或者身边的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作品涉及到这些主题时,评委们就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印象。罕见病或过于专业的主题,可能难以引起评委的兴趣。因为罕见病的发生率较低,评委们可能对其了解较少,而过于专业的主题则可能会让评委感到晦涩难懂,无法产生共鸣。